李强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议》(第1173号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出台《广安市农村集体经济“消薄扶强”计划实施方案》,强化资金、项目、土地、税收金融、拓宽渠道、激励奖励等6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强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对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需要办证、审批的,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办理,依法依规免收各种证照类、管理类、登记类行政事业收费。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水产销售自产农业产品,按相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各县(市、区)每年按不低于市上标准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确定一批重点扶持村,支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23-2024年,中央、省、市、县财政资金投入扶持全市集体经济2.145亿元。2025年,中央、省、市、县财政资金拟投入扶持全市集体经济1.08亿元。同时,综合考虑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地域优势等因素,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各村组织专家围绕产业发展、股份合作、资本运营、生产服务、乡村旅游等内容,按照村会商、乡研究、县把关、市复审的程序,“一村一策”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生产、种植在市场上竞品少价值高的农副产品,既做到“抱团发展”的需求又避免区域内产品同质化的恶性竞争,逐村绘制集体经济发展蓝图。2024年,全市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6.54亿元,村平均收入44.01万元,同比增长4.7%。
一是出台优惠措施。着力完善创业扶持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创业政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等一套完整的创业体系。制定出台促进返乡下乡创业实施方案,全面落实要素保障、税费减免、财政支持、金融信贷等创业扶持政策,优化创业担保贷款审批流程,采取“先银后政”模式,免除反担保要求,降低贷款门槛,2024年以来,累计发放创业补贴336万元,创业担保贷款6.61亿元。二是建强人才队伍。高度重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持续回引优秀农民工、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等纳入后备力量培养,注重选拔配备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进入村干部队伍,回引“能人”318名,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实施“千名英才千村行”活动,组建专家服务团30个,选派“产业村长”“科技助理”200名,推动人才资源向乡村聚集。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每年举办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聚焦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对乡镇党政正职、村党组织书记(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开展全覆盖培训。持续推动村干部加强继续教育,会同广安开放大学出台学历提升计划,2025年上半年通过“高起专”“专升本”提高621名村干部学历。
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广安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建设优质粮油基地、优质生猪基地、发展产地初加工、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深化农业与旅游融合、农业与服务业融合等14个方面,夯实农业供应链、加工链和价值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同时,组织广安企业参加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重庆)、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成都)、中国西部健康食品博览会(绵阳)、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四川农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青岛)等展示展销会,协调企业参加市内各种检查、会议、节庆等要求的农产品品鉴活动,促进农产品的快速流通。
一是严格规范建设。坚持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作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内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开展调研检查,督促各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严格按照“五个一”标准(一个组织章程、一套内部治理机构、一本成员名册、一套资产管理制度、一个标准名称并挂牌)推进规范化建设。二是用好监管平台。依托广安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对资金、资源、资产“三大领域”进行严格监管,每个县(市、区)同步建立村级财务记账审核中心并配备4—6名专业会计人员,全面实现资金在线支付、资产资源线上录入、风险动态预警、运行全程监督,切实做到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全留痕、可追溯。平台建立以来,审核在线支付153.94万笔、涉及资金36.39亿元;录入固定性资产37.75亿元、土地资源686.75万亩。广安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典型经验《建平台促发展 助力农村集体经济行稳致远》,得到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三是创新运作机制。为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技术缺乏等问题,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村集体经济+村股份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通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提高了机械化水平,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控成本、增产量,带动了服务主体迅速增长,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引领带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指示精神,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耕地保护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政治任务,全面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实施,狠抓工作落实。2020年以来,中省下达给广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98.23万亩,其中:新建86.03万亩、改造提升12.2万亩。制定出台《广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年规划(2021—2030年)》,在全省率先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导则》,建立了适合丘陵地区实际的建设路径和技术标准。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生产条件好的优势,推进“先流转后建设”模式,大力引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片发展水稻—油菜、水稻—渔(虾)、麦一玉一豆(薯)等粮经复合产业,推广水旱轮作、套种间种复种等模式,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生产增产增效。粮食播种面积445.4万亩、产量185.9万吨,分别同比增加1.5万亩、6.3万吨,累计创建省、市、县现代粮油园区75个,其中:省级9个,岳池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实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零突破”。二是推动提灌站项目建设。加强季度、半年或日常工作督导通报,定期不定期督促各县(市、区)抓紧2024年新(改)建省定民生实事提灌站项目建设。指导各地统筹考虑、科学选址,严格按照《四川省标准化提灌站建设指南》及相关技术规程,做好设计、施工、验收及资金拨付等工作。2024年,我市新(改)提灌站49座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竣工验收。三是完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体系建设。为加快广安市优势农产品发展,补足产品发展短板,全面支持薯类、茶叶等业主建设土建式或组装式节能型冷藏库,引导生猪、牛羊、家禽等肉制品业主建设节能型冷冻贮藏库,支持果蔬等业主建设强制通风预冷、压差预冷或真空预冷等专用预冷设施,大力提升农产品产地预冷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各类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静态总容量355.6万吨,产地低温处理率达到20%以上,基本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提高了物流保障能力。
再次感谢您对广安现代农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广安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20日
(联系人:秦晓旭;联系电话:17345342359)
相关附件: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