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务公开专栏
  • 您当前所在位置:
  • 发布时间:2024-10-15 10:04
  • 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 浏览量:
  • 字体:【

为深入贯彻2024年中央、省委一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根据《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24年中央财政粮油生产保障等五项农业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川财农〔202458号)广安市农业农村局 广安市财政局关于做好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广市农2024181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2024年广安市前锋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粮油稳产保供,围绕提升三个水平、开展四项行动、抓住五个环节,扎实开展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2024全区培高素质农民160,其中,省级农业产业领军人才7市级农业经理人6、区级高素质农民147,共开设三个班次,其中稳粮保供班2个,实用技术班1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参训率不低于50%。

二、提升三个水平

(一)提升生产技术技能水平。结合《广安市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聚焦大豆、玉米、水稻等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开展全产业链或单项关键技术培训,精准遴选各类粮油生产经营主体作为培训对象,分品种组班、分技术授课、分阶段培训,推进“五良”融合。落实大食物观,助力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发展,根据设施种植标准化园区、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场、智慧农场等从业技能需求开展技术培训。开展园艺作物技术培训,加强畜禽、水产养殖主体技术及安全生产技能培训,提高生产供给能力。强化绿色低碳、种养结合等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落地应用,提升农业全产业链质量效益。加大农机领域培训力度,提升农机专业服务能力。及时开展增产提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措施及相关设施设备应用培训,做好专业师资课程储备。

(二)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水平。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助力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带动小农户发展。围绕经营管理、绿色发展、品牌创建、市场营销、风险防控等内容开展系统化培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围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化升级、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等,分类开展系统培训,开展电商、直播等技能培训,鼓励开设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实用技术和冷链物流运营管理等相关课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提升综合素质素养水平。在所有培训班全面开设综合素养课程,严格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课程覆盖所有培育对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普及三农相关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农业绿色发展、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耕地保护建设、农业金融保险、乡村治理、农耕文化、农村移风易俗等领域知识、理念和倡导性要求,提升农民精神面貌,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素养水平。

三、开展四项行动

(一)开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专题培训行动。结合《广安市“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粮油生产经营服务主体为对象,强化亟需、短板技能培训,开展水稻、玉米、油菜、小麦、大豆等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专题培训。探索实施专业农机手培育行动,以专业农机手、农机大户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带头人为对象,聚焦主要粮油作物耕种管收机械化作业环节,提高农机手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组织参加全省2024年度粮油作物冬季管理和春耕备耕专题线上技术培训,上线学习农民继续参加今年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可将其专题学习时长纳入理论学习学时管理。继续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豇豆质量安全控制专项培训。

(二)开展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培育行动。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带头人为对象,开展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培训,支持组织跨区域学习,帮助拓宽发展思路、优化发展路径,促进产业提档升级。面向上述主体从业就业人员,以相关涉农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对其聘用的农业经理人,以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及品牌创建等为主要内容,通过订单式组班、定制式培训、师傅带徒弟等方式,提升农民就业能力,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三)开展脱贫群众致富能力提升行动。支持围绕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带头人,提高从业者技能水平,带动脱贫群众增收致富。根据脱贫人口(含非脱贫人口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就业需求,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高脱贫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四)开展农民综合素养提升整村推进行动。可根据培训调研需求,以行政村为单位,面向小农户开展农民综合素养提升培训。培训时长1天以上,培训内容为综合素养课,可与春耕春管、防灾减灾等应急性培训结合开展。创新性开展乡村文化和乡村治理相关培训,普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农村移风易俗、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等,提高农民参与积分制、清单制等乡村治理过程的能力和意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举办培训的村应设置一名联络员,负责培训对象和现场教学组织工作,培训班以班级形式上传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

四、抓好五个环节

(一)抓实分层分类培育。重点抓好各类技术技能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产业带头人培育。以生产技术培训为主的,实操实训学时数不应低于总学时数的2/3,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农时特点一次性或分段完成培育任务;以发展能力提升培育为主的,强调选育用一体化培训,将培育对象纳入发展监测范围;以从业就业技能培训为主的,鼓励在农业企业、农业园区进行岗位实践或顶岗实习。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举办青年高素质农民、高素质女农民培训专题班。

(二)强化培育质量提升。按照《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模块及学时要求,结合农时农事安排和学员需求,模块化设计综合素养课、技术技能课和能力拓展课,设置相应参观学习或实习实训内容。区农业农村局指导承担任务的培育机构按需制定培育计划,量身定制培训课程,优选师资教材,综合运用和优化组合课堂教育、现场教学、实践实训、线上学习、观摩交流等多种形式,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

(三)注重体系能力建设。农广校要充分发挥高素质农民培育主力军作用,用好多样化培训手段,积极承担应急性培训任务。区农业农村局强化开班审查、过程监管和质量评价。支持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业园区等有偿参与实习实训、观摩交流、人才使用等培育环节。依托科技特派团、专家大院等开展下层服务、积极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

(四)加强培训模式创新。做好教育双方精准对接,鼓励创新路径,探索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灵活运用送教下乡、进村办班、田间教学等农民接受度高的培训方式。坚持训育结合,引导参训农民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搭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用人主体之间的桥梁,探索校地合作委托制培养、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路径。围绕特定区域或特定产业农民群体共性需求,开展定制化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农民融资保险、流通销售等方面需求,推进相关课程教学和课外服务联动式开展。

(五)夯实培育基础支撑。强化培育课程建设,落实“行政主管部门第一课”,面向高素质农民培育对象开展综合素养课,因地制宜开展专业技能课,按需设置能力拓展课,合理设置不同类型培训课程内容和具体学习时长。鼓励开发适宜当地农民学习的培训教材,壮大专职师资队伍、优化兼职讲师队伍、培养农民讲师,鼓励将法律、金融、文化等领域师资纳入共享师资队伍,综合素养课程师资原则上应来自行政事业单位、涉农院校、农广校、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机构。

五、补助标准

此次培训共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资金56万元,省、市级调训补助11.8万元,县级培训补助44.2万元。

(一)省、市级调训补助标准。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培训10000/人,调训7人,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160学时;农业经理人培训8000/人,培训6人,累计培训时间不低于120学时。省、市两级调训经费由农业农村直接拨付给培训机构。

(二)县级培训指导性补助标准。不超过3000/人,培训不低于147人,累积培训时间不低于80学时,其中理论学习不低于48学时,实训不低于32学时,线上学习学时不超过总学时的1/10

六、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高素质农民培育纳入“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统筹布局,加强工作调研,摸清培训对象需求,确定年度培训目标,认真编制年度工作方案,细化任务举措、保障资金投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项目管理、抓好跟踪指导、压实工作责任。主动加强与妇联、共青团、科协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培育工作合力。

(二)强化工作监管。严格审核开班计划和培育对象,定期调度培训进度,随机抽核培训执行情况,加强对培育机构质量效果检查。用好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和转移支付管理平台,开展培育全过程管理和资金监管,确保培育效果和资金规范使用。继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绩效管理、培育质量跟踪和高素质农民发展情况监测。加强对承训机构安全管理工作的跟踪指导,督促承训机构落实安全首要责任制,树立安全底线思维,避免出现安全责任事故。

(三)加大宣传引导。及时总结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树立发展标杆。加大对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的宣传力度,利用政策宣传“明白纸”、村社广播、手机短信、微信推送等方式,努力实现信息到户到人,提高政策知晓度和农民培训参与度。

【我要纠错】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