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所在位置:
- 发布时间:2023-03-28 09:39
- 来源:广安日报
- 浏览量:
- 字体:【大 中 小】
- 分享到:
近日,在前锋区代市镇东方村育苗基地,数十名村民正忙着翻耕土地、抽水蓄水、播撒种子、覆盖农膜。据东方村党总支书记黄明龙介绍,该基地是村集体开垦出来的撂荒地,今年是第二年耕种,计划村集体育苗260亩、种稻120亩。
“村集体种稻是为了示范带头,育苗除满足村集体稻田所需秧苗外,还向本村和周边村民提供秧苗,最大限度满种、满插。”黄明龙说,集体种稻使土地不撂荒,村民还有收入。
第一年:
村集体“捡”了30亩撂荒地
虽然头发花白,但黄明龙并不老,今年刚满37岁。2020年,东方村面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年富力强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当年6月,在当地村干部的动员和村民的期盼下,时年34岁的黄明龙回到村里投身新农村建设,后被选为东方村党总支书记。这些年来,黄明龙带领村干部整治人居环境、优化供水工程、撂荒地整治、春耕生产……不知不觉中,黄明龙的黑发逐渐成“霜”。
2022年,是黄明龙走马上任村党总支书记的第3年,也是黄明龙带领东方村干群集体开荒种稻的第一个年头。
为何会有开荒种稻的念头?黄明龙告诉记者,近年来,有的地方农村土地撂荒严重,引起国家层面对“粮食安全”的担忧。于是,中省市各级从资金、政策、机制上引导干群治理撂荒地。在此背景下,黄明龙带领干群整治撂荒地。
当年,在村民自种、业主“捡”种后,东方村尚有30亩撂荒地无人耕种。黄明龙与村两委成员商量:以村集体的名义整治、“捡”种这30亩撂荒地;村集体聘请留守村民开荒、种粮食;“捡”种撂荒地的收益,一部分用于支付村民工资,剩余部分归集体所有。
于是,村集体的第一个春耕拉开帷幕,久违了的撂荒地“重新上岗”。经过开荒、治理,30亩撂荒地被种上水稻、大豆……尽管2022年遭遇大旱,但村两委在年底盘点时发现,东方村集体“捡”种撂荒地的收益,除了可以给务工村民足额发放工资外,村集体还有几千元的收入。
“其实现阶段我们不在乎村集体在‘捡’种撂荒地中挣多少钱,关键是让撂荒地不再撂荒,让村民在家里就有务工收入,还能让村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撂荒地里也能够挣钱。”黄明龙说,村集体整治后的撂荒地,村民可以收回耕种,“但前提是,不能再次撂荒。”
第二年:
预计今年村集体种稻120亩
有了2022年的经验,黄明龙与村两委成员对今年春耕的满种、满插更有信心了。
春节后,黄明龙与村两委成员摸底发现,因村民外出务工,村上有120亩土地无人耕种。“120亩土地都是熟地,村民无暇耕种,我们村集体‘捡’来种。”黄明龙决定,在120亩土地上种植水稻、高粱、玉米。
苗子何来?黄明龙早有安排:高标准建设东方村育苗基地,不仅解决村集体“捡”种土地的苗子问题,而且还能为东方村和周边村满种、满插助一臂之力。
今年惊蛰前后,在东方村育苗基地,六七十名村民忙着土地翻耕、抽水蓄水、播撒种子、覆盖农膜。务工村民全是本村人,他们根据不同的活儿,一天可以挣40—80元。“预计再花两三天时间,育苗工作可全部完成。”黄明龙说。
黄明龙介绍,今年一共育苗260亩,其中水稻苗210亩,玉米苗、高粱苗50亩。“东方村育苗基地可以满足2600亩土地的用苗。”
东方村治理撂荒地、实现满种满插的“东方村模式”更加完善:育苗基地属于村集体经济;村集体育苗借用村民的土地,育苗结束后,土地还给村民继续耕种;村集体用苗子抵村民土地租金;村民春耕用苗,村集体免费提供;村民无暇耕种,村集体“捡”种;村集体按市场规律经营村集体稻田,向聘请的技术员、村民支付工资;利润归集体所有,用于集体开支;鼓励村民领回熟地,继续耕种。
对于下一步工作,黄明龙有着明确的打算,那就是依托东方村位于渠江边的优势,种粮食、栽油菜、修步道、建牌坊、建设美丽新村,让粮区有景、景区有粮。(前锋融媒 兰林前 广安日报记者 卢琴)
【我要纠错】- 省(区、市)政府网站
- 四川省市州网站
- 广安县(市、区)网站
- 其他网站
- 主办单位:广安市前锋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网站维护:广安市前锋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26-2889001
- 蜀ICP备13022447号-1
网站标识码:5116030003
川公网安备 511603025116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