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
2023-05-11 18:27 - 来源:广安日报
- 浏览量:
- 字体:【大 中 小】
- 分享到:
双竹连响荣登春晚舞台。
唢呐演奏。
代市舞龙街头巡演。
曲艺展演进基层。
水口村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清廉文化院坝。
砥砺十年谱华章,奋楫扬帆启新程。建区以来,前锋儿女用拼搏奋斗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本周起,前锋专版将从文化惠民、公园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康养旅游等方面推出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前锋区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非凡成就、宝贵经验和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果说巍巍华蓥山、滔滔渠江水孕育了前锋大美的自然地形地貌景观,那么独特的地域风情和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便成为支撑起前锋这座城市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因素。
萧家大院熠熠生辉、三墩坎烈士陵园巍然伫立,先烈足迹从这里追寻、爱国主义精神在这里弘扬;桂兴唢呐余音绕梁、桂兴山歌直抒胸臆,展现出传统音乐的别样魅力;还有精彩纷呈的曲酒酿制、桂兴羊肉烹调、土陶制作等传统技艺……这些,只是前锋区殷实文化“家底”的一部分。建区以来,前锋区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出文艺精品,认真抓好遗产传承保护,助推前锋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基础 文化阵地日趋完善
近年来,前锋区以更好服务群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不断加强公共文化阵地建设。
“看书阅报环境优雅,画画做手工有志愿者老师辅导,还有书法室。”每逢周末,大佛寺街道综合文化站就成为群众的好去处,大家充分享受着综合文化站提供的福利,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与艺术的熏陶。
该综合文化站按高规格、高标准建设,集图书阅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科普培训于一体,自开放以来,便成为周边群众的文化集聚地。“文化站建成后,我们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么单调,更丰富多彩了。尤其像我这样的老人,精气神更足了!”正在练习书法的李大爷喜笑颜开。
为了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福利,前锋区同步在各镇(街道)建设文化站、各村建文化室。截至目前,全区建成7个镇综合文化站(其中省级综合文化站1个)、2个城市街道文化服务中心、84个标准村级文化室。
5月6日,记者在前锋区全民健身中心看到,孩子们在广场上玩滑板,年轻人在篮球场、足球场挥洒汗水,老人们三五成群跳广场舞……“过去大家都习惯在家看电视、邻里串门,自全民健身中心建成以来,无论是小孩子、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找到娱乐项目,每天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居民张自强高兴地说。
除前锋区全民建身中心外,前锋区体育馆也成为群众运动的好去处。“我喜欢打羽毛球,以前担心下雨天,现在直接和朋友约到体育馆。”居民陈蓉很满意,现在可以酣畅淋漓地打球了。
目前,前锋区已建成4个室内风雨多功能场馆、3个标准11人制足球场等多个运动场地,成为当地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有了,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也不能少。前锋区全力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如今,各建制村村委会网络光纤覆盖率达100%,镇、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51个,已实现所有建制村通电视信号、有广播村村响,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87%。
同时,该区把文化院坝建设作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精心打造了虎城镇水口村等94个各具特色的文化院坝。如今,文化院坝已成为开展群众教育、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推精品 文化色彩更加浓郁
今年4月上旬,前锋区非遗项目宕渠双竹连响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对前锋文艺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持续繁荣的极大肯定。多年来,前锋区在传播优秀文化上下足功夫,丰富多彩的地区文化正熠熠生辉。
5月4日一大早,前锋区文化馆馆长、宕渠双竹连响传承人李革就在前锋区文化馆舞蹈室组织排练。从宕渠双竹连响舞蹈《山水青清映蓝天》到极具地域特色的大型舞蹈剧《大良城》,再到歌舞《萧家大院》,每一个动作,李革都精益求精,这是她的工作日常,也是全区文艺工作者为打造文化精品努力付出的缩影。
深耕文化土壤,让文化活起来。为了让文艺作品富有生命力,文艺工作者们将自身融入其中,围绕本区本土文化、自然旅游资源、非遗民俗文化、宋元文化等打造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文艺作品。“我们在进行文艺创作时,通常将自己融入场景当中,想象自己正在参与事件发生,只有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观众。”曲艺作品《前锋明天更美好》的编排者说。
在全区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该区文艺精品不断涌现,近年来共创作舞蹈《走雨》《刻·春秋》《连响张兴发》《在雨中》,曲艺作品《野春芽》《前锋明天更美好》《琵琶弹唱大良城》,情景歌舞《萧家大院》《父亲和我聊微信》,广场舞《宕渠双竹连响》《山水清清》等精品节目60余个,获得省级奖项近20项、市级奖项30余项、区级奖项10余项。
一份份彰显前锋文化底蕴的文艺作品被创作出来以后,如何保持它的生命力,提升影响力,前锋区文艺工作者认真钻研、创新,让前锋的精品文化“走出去”。
“每一次对表演细细打磨和日日夜夜的辛苦排练,为的就是让更多人看到前锋的优秀文化,感受前锋的文化底蕴,看到前锋这座城市的魅力。”这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初衷。
2019年,前锋宕渠双竹连响舞蹈队登上中央电视台春晚舞台,将前锋的本土文化展现给全国观众,真正让宕渠双竹连响“响”遍四川、“声”飘全国。
从传播文艺精品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其表现方式并不单一,呈现出情景歌舞异彩纷呈、曲艺舞台光彩夺目、摄影美术鲜活多姿的良好局面,既传播了多样化的文化精品,又宣传了本土文化。
音乐电视MV《醉四方》《妈妈唱的那首歌》《萧家大院》、《连响张兴发》和大型民族歌舞《大良城》围绕本土文化创作,很好地宣传展示了前锋的本土文化、自然风景和厚重历史文化。
油画《东门码头》已悬挂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056号导弹驱逐舰“广安舰”上,充分展现出前锋特色文化与内涵,为广泛宣传前锋,提高前锋知名度作出了重要贡献。
《仙境渠江桥》成功入展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中国艺术节是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专业艺术节庆活动。在一项项成绩“加持”下,全区文化发展逐步迈上新台阶。
在文化繁荣的同时,文化市场的秩序保障也未掉队。近年来,相关部门投入90余万资金建成投用文化市场监控平台,推动提高文化市场日常监管水平,助力文化市场规范化发展。通过对文化市场的培育,2023年,全区文化市场已建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8家,歌舞娱乐场所6家,大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选择。
重传承 文化遗产焕发生机
建区以来,前锋区扎实推进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注重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前锋区文化遗产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时至今日,这些丰富多样、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文化遗产,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前锋的文化魅力。这些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也深深融入前锋儿女的血脉。
5月8日,前锋区代市牌坊安全管理员孙长珊和往常一样,来到代市牌坊广场,沿着走廊拾级而上,对文物安全情况进行常规检查。“代市牌坊保护状态良好,广场绿化区需要加强管理和维护。”孙长珊检查完毕后,第一时间向代市牌坊的直接责任人周渡汇报情况。
孙长珊告诉记者,以前代市牌坊周围是破旧的老房子和乱石堆,不仅视觉效果不美观,也不利于游客观赏。2021年5月,代市牌坊广场开工修建,建设面积3900平方米。“我们修建了景观平台、绿化步道、灯光、公厕等,文物所处的环境条件更好了,也为群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文物的机会。”孙长珊说。
“2021年9月22日,前锋区发布了《广安市前锋区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清单》,分别为19个文物单位配备一名直接负责人和一名安全管理员。”前锋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吴思明介绍,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全区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压实文物安全责任。
近年来,前锋区坚持保护利用物质文化遗产,共投入300万元,完成独愚子墓、代市牌坊、王兆南烈士牺牲地环境整治以及谌家村子民居保护维修、黎氏宗祠日常保养维护,让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焕发新活力。
目前,前锋区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69处,纳入文物保护单位26处,列入省级文保单位4处,市级文保单位8处,纳入省革命文物名录2个,文物种类涵盖六大文物类别。
两腮高鼓、鼻吸口呼、如蚕吐丝……嘹亮通透的唢呐声响起,前锋区首位省级非遗传承人杨秀明正在进行唢呐演奏。杨秀明从12岁开始“痴迷”唢呐,经过40多年的演奏,他更加熟稔和热爱这项技艺。
“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我希望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杨秀明说。
为实现这一愿景,杨秀明积极从事桂兴唢呐艺术研究、桂兴铝制唢呐研发和新曲牌创作等工作,广泛开展桂兴唢呐艺术普及推广活动,积极参与乡镇文艺调研、送文化下乡、广安市网络春晚等表演推广,受到广大群众一致好评。
放眼全区,像杨秀明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并不少。十年来,前锋区大力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大力实施非遗项目申报、保护抢救、人才培训等工作,不断探索推进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市级非遗项目《宕渠双竹连响》代表性传承人李革、何盟娇,通过抖音、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宣传展示《宕渠双竹连响》,与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建立“宕渠双竹连响传承大师工作室”,定期开展座谈和教学工作;编创非遗(戏曲)节目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机关、进企业表演展示。
截至目前,前锋区有上万人练习《宕渠双竹连响》,在前锋大街小巷、社区乡村处处是连响表演队伍的身影。同时,前锋区成功将《宕渠双竹连响》引入学校大课间和课后服务中,在学校普及覆盖率达98%。
据统计,目前全区共公布36项区级非遗项目,成功申报市级非遗项目8项,省级非遗项目3项,公布非遗传承人22人。打造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个(广安市前锋区思源实验学校)、区级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8个,公布区级非遗工坊1个。
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下一步,前锋区将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城乡建设、旅游发展、特色经营,筑牢文物安全底线,让文化遗产永葆生机活力。(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甘凤云 前锋融媒 兰林前 柏嘉丽 姜曦悦)
- 省(区、市)政府网站
- 四川省市州网站
- 广安县(市、区)网站
- 其他网站
- 广安市前锋区人民政府|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导航
- 主办单位:广安市前锋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网站维护:广安市前锋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26-2889001
- 蜀ICP备13022447号-1
网站标识码:5116030003
川公网安备 51160302511606号